覺得自卑、想擁有自信?阿德勒心理學帶你認識自卑、建立自信!

在人際關係中,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和他人比較。看到自己較差的部分,便會感覺自己價值低落,而產生自卑感。

在阿德勒使用的德文中,自卑感是由「價值」、「較少」和「感覺」所組成的。也就是說,自卑感跟自我的價值判斷有關。

舉例來說,或許你的身高不夠高讓你感到自卑。但就客觀而言,讓你感到自卑感的特質沒有低人一等,問題在於你賦予這個特質甚麼意義、價值?

這些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的事實,而是主觀的認定

我們將探討自卑感,以及其衍生出的情結,最後學習該如何建立自信。

整篇文章會以《被討厭的勇氣》為主軸,也會引用其中的內容,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!

認識自卑感

自卑感從何而來

人是在無能為力的狀態下來到世界上的。而為了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,人會想要追求理想的狀態,阿德勒稱其為「追求卓越」。

任何人都想追求卓越,但當理想無法達成時,就會產生覺得自己低劣無能的自卑感

而阿德勒認為,無論是自卑感還是追求卓越都不是疾病,而是一種對成長來說健康的刺激。

為了消除自卑感而努力向前,這樣的自卑感是不會有問題的。

自卑情結

如同上述所述,自卑感並不會不好。

然而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。「因為我的學歷低,所以無法成功」這種因為A所以B的論點,不是自卑感,而是自卑情結。

阿德勒表示,把原本無關的事物說得好像關係重大,這不是「無法成功」,而是「不想成功」。

意思就是,害怕跨出那一步、不想付出實際的努力、不想為了改變而犧牲原本的生活,也就是缺乏改變的勇氣。雖然不滿意現狀,但還是覺得維持現狀比較輕鬆愉快,因此把自卑感當作不改變的藉口

表面上的因果律

剛剛提及:「因為我小時候經歷過父母離婚,因此長大後一直無法結婚」這種把原本無關的事物說得好像關係重大的思維,就是自卑情結。

以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來看,父母離婚是一個很大的創傷,所以和自己的婚姻觀有很大的關聯。

然而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,過去的經歷無法定義現在的你。我們應該追究的不是「原因」,而是「目的」

阿德勒認為,決定自我的不是「經驗本身」,而是「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」。經驗本身是中性的,我們是自由的,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要怎麼看待事件、要被過去的經驗影響多少。

目的論

大家習慣的思維方式大概都是:我會A都是因為B,事出必有原因。不過阿德勒主張:每一件事情、情緒產生,背後都有目的

他舉了一個例子:客人在餐廳吃飯,服務生不小心將飲料灑到客人身上,而客人的內心瞬間被怒火填滿,開始對服務生破口大罵。不過仔細想一想,其實客人只要和氣地請服務生幫他處理好,想必服務生也會樂意做的。

那為什麼客人不和氣地與服務生溝通呢?因為客人認為溝通既麻煩又耗費精力,與其如此,不如發一場大火。發火與溝通都能達到同樣的目的——使服務生善後,那還不如選擇最省時省力的作法。

因此,客人是為了達到「省麻煩」的目的,而產生了「生氣」的情緒。

情緒可以收放自如

或許有人會反駁:人們無法控制情緒啊!生氣是無法控制的事情!

阿德勒表示,情緒是一種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。

舉例來說,當媽媽對你破口大罵,但主管卻突然來電。這時候媽媽忽然轉換成和氣的口吻與主管聊了五分鐘,掛斷電話後,笑臉消失,又繼續擺回剛剛的那副臭臉,繼續對你破口大罵。

這證明了情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,而媽媽是為了破口大罵、快速達到目的才產生了生氣的情緒。

優越情結

回到剛才的自卑情結,自卑情結因為A所以無法B的思維方式,言下之意就是:如果不是因為A,其實我也是有能力、以價值的

雖然深受強烈的自卑感所苦,但卻沒有勇氣以努力與成長的手段來補足,也無法忍受「因為A,所以達不到B」的自卑情結。因此就會想要用更簡便的方法補足:優越情結

優越情結就是刻意表現得好像自己很優秀,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之中。

例如刻意展現自己跟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,藉機跟別人炫耀自己有多特別;或是選要自己的功勞等等。他們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優秀又特別,這就是一種虛偽的優越感。

真正的自信,不是驕傲又自大。優越情結是害怕沒有人認同這樣的自己,才將自己包裝成特別的人。

炫耀不幸

當我們將自卑感尖銳化後,會轉換成一種特殊的優越感類型,就是炫耀不幸

意思就是以驕傲的口吻,敘述著曾經遭遇的不幸。而當別人想要安慰或勸導他時,就會用「你根本無法了解我的心情」來回絕對方的好意。

這樣做,是想要藉由自己的不幸,讓自己變得「特別」;憑藉著不幸,想要高人一等。

這樣,別人就小心翼翼地對待我。而我就能將自己的不幸,當成支配對方的武器了。

在我們的文化中,軟弱是最強大的力量。當我們看見一位心靈慛弱的人,我們必定會小心翼翼、對他命是從;而嬰兒也是很好的例子,嬰兒透過軟弱支配他人,卻因為軟弱而不受人支配

因此,只要把不幸當成讓自己變得特別的武器,那麼就永遠都需要這種不幸的狀態。

閱讀莫名情緒低落?我有憂鬱症嗎?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析其背後的「目的」,以了解更多。

如何建立自信?

若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確實是這樣的狀況,那麼恭喜你朝自由又更進一步了!

那麼,要如何才能建立自信呢?

接受不自信的自己

這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
缺乏自信必然使人痛苦,不過不必急著消除內心不舒服的感覺,只要接受自己的狀態就好了。

當你越想消除心中的不適感,你就會將注意力放在上面,然後你就會感到更不舒服。你越關注什麼,宇宙就會給你更多。

我們只需要知道,自己現在是這個狀態,不過沒有關係。我們就觀察那些情緒和想法飄進你的心理,然後又飄走。這就是靜心。

閉上眼睛,想像自己是第三者那般地觀察自己的內在。你觀察到一些情緒飄到了你的心中,它們在你的心中掀起陣陣波瀾。雖然你感到不適,然而你只是觀察著,並沒有打算要思考或是抓住它們。過了不久,那些情緒又飄走了,而你內心又恢復了一片平靜。

痛苦都是源自於思考,以及未察覺。所以停止思考,開始觀察

真正的自信不是透過比較

過去的我總是很優秀,我長得貌美如花、名列前茅、頗具數理與藝術天賦、領獎領到手軟,也被很多人愛慕著。我贏了很多人,然而我卻一點都不自信,也不快樂。

然而現在的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是誰,我知道我的價值,我不用成為特別的人也能被愛。

於是我開始捨棄那些讓我感到不舒服的關係、脫下好學生的包袱,我變得不再討所有人歡心、也變得沒過去體面優秀,然而我卻感到了無比的自信。

透過比較德來的自信不過是優越,然而那遲早有一天會崩塌;真正的自信是打從心底接納自己,然後知道自己是誰,最後決定了自己是誰

我的價值從何而來?

你可能會覺得,自己毫無用處、對社會毫無貢獻,是不是一點兒價值都沒有?

但阿德勒主張,我們不以「行為」的層級,而是以「存在」的層級看待別人。

有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爺爺,若以「行為」的層級看待,他可謂是一點用處都沒有,甚至還給家人添麻煩;可若是以「存在」的層級看待,那麼光是他本身的存在,就很值得讓家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。事實上,老爺爺的家人也不會要求他要有甚麼行為表示,只要他存在那就足夠值得感激了。

同樣的狀況也可以套用在你身上,你的存在勢必會給某些人帶來價值。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感激,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你的價值

就是這麼單純的理由,你的存在必能給別人帶來價值。

關於我

心情比較平靜了嗎?歡迎訂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