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孩子相處、教育的5大原則!原來「乖小孩」是詛咒?赤子之心是溝通的小竅門?

每一件事都是需要練習的,當父母亦是。即使做得不好也無須氣餒,因為孩子的心很大,能夠裝下很多很多愛。他們能給給予大人無限的包容和理解,但是大人也必須願意敞開、溝通,而不是一昧地要求孩子服從。

孩子就算不懂得禮貌,他們也不是小惡魔。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假裝,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才是如純粹、乾淨;他們相信魔法、相信童話,正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們不要相信夢想。或許雲朵真的會唱歌、聖誕老公公也真的存在,只不過大人學會了「不相信」,便不再擁有孩子般充滿魔法的眼睛。

只要大人們願意懷著謙虛的心,敞開、向孩子學習,便能透過孩子澄澈的雙眼,看見另一個世界。

課題分離

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任何人的期望而活,相對的,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,也不應該為了滿足我們的期望而活。

大部分人際關係的紛爭,都是因為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、或是別人干涉了你的課題而引起的。

要怎麼分離課題呢?思考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是由誰承擔?」所要承擔的那方,就是他的課題。弄清楚之後,就停止干涉別人的課題。

例如有些父母總是喜歡要求孩子讀書,但在課題分離後,父母了解「用功讀書」是孩子的課題,是否讀書的後果也是由孩子承擔。父母可以隨時在孩子的身邊提供支援,但在孩子沒有提出要求之前,不要一一干涉。

俗話說:「可以將馬遷到水邊,但不能強迫牠喝水」如果無視了當事人的意願、強加自己的價值觀在孩子身上,不是為了孩子好,反而彰顯了父母有多不信任孩子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那是孩子的人生,他擁有全部的選擇權。

不可以稱讚或責罵

稱讚和責罵的目的其實是「控制」。

我們從來不會對朋友或長輩說「你好棒」、「你好乖」,更不會以上對下的口吻謾罵他們;但當孩子幫了我們一個大忙,或是做錯了事,我們卻會給予他們稱讚或責罵。

不論是「稱讚」或是「責罵」,都是有能力者給無能力者的評價。這兩者背後都帶有上下關係,其目的在於「操控能力比自己還差的對象」,其中並沒有感謝或教導的意思。

而我們會因為認為對方比自己還要低人一等,就不顧對方意願介入了他的課題。而孩子常常會因為受到了稱讚而形成「自己沒有能力」的信念,便會想要透過「得到大人的認可」找到自身價值。這就是責罵與稱讚的弊端。

所以,只要發自內心地感謝、好好溝通,他們便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
不可以使用賞罰教育

賞罰教育是: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,就會受到讚揚;萬一做出了不當的行為,則要接受處罰。 這將會在孩子心中衍生出一種錯誤心態:「如果沒有人稱讚我,我就不採取適當行動;沒有人責備我,就做出不當行為。」

更可怕的是,他們會失去孩子應有的童真與好奇心,一心只向著「要怎麼做才能得到大人的認可?」。或許他們會變成大人眼中的「乖小孩」,但他們的眼中再也沒有頑皮的色彩、沒有了想像與創造力。

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?像前兩節所說。第一,不可以稱讚也不可以責罵。否則會讓他們誤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,便會想要透過「得到大人的認可」找到自身價值;第二,課題分離。全心全意相信孩子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好好選擇,不透過「賞罰教育」強迫孩子走向你希望的路。這樣,他們才能健全、完整地成長。

相關文章:阿德勒心理學:《被討厭的勇氣》5大重點整理|真正的自由,就是被討厭

尊重孩子

當我還是個孩子時,最討厭大人總覺得我不懂,便不肯傾聽我的意見,總是敷衍了事。現在回想起來,我早就忘了大人到底覺得我不懂甚麼事,可那種不被尊重的感受卻深深印在心中。

探究其背後之因,是因為大人認為孩子是低他們一等的「被支配者」,便覺得「即使和孩子溝通了他們也聽不懂」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會越來越不願意和大人溝通,因為大人並沒有給予孩子們應得的尊重。

我們應將孩子視為和大人同等地位的個體,以對待平輩、長輩的方式對待他們。當你願意尊重、全然相信他是一個獨立個體,或許也能夠透過他們澄澈的雙眼,學習看見世界的另一個樣貌。而你的心意,孩子也必然感受得到。

釋放你的赤子之心

前面提到,在溝通時,我們要把孩子當成一位成熟的個體,傾聽他們的心聲。而在不那麼嚴肅的事情上,我們也可以變成孩子,用孩子的方式和他們溝通。

例如,當你希望孩子早點上床睡覺,你可以和他說:「我們來比賽誰先刷完牙、洗完臉吧!」(當然,若他不依我們也無法強迫,畢竟「要不要早點睡」是他的課題);或是和他們一樣對世界懷有好奇心,不斷問問題、不停試錯,同孩子們一起探索、閱讀、思考、發現。

其實孩子能夠教會我們的事情很多,只是有時候身為「大人」的包袱與框架,掩蓋了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。學會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你會看見一個充滿魔法、奇蹟與色彩的美麗世界。

關於我

心情比較平靜了嗎?歡迎訂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