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說過:「你所經歷的,其實世上大部分人都經歷過了,因此找到解決方法並不困難。」
這話很犀利,但我覺得頗有道理。雖然我無法感同身受你們的痛苦,不過希望我的經歷能夠幫助到你們!
過去我也曾有段時間總是會沒來由地情緒低落,我無時無刻想要逃跑,但卻又無處可逃。我快要溺斃在情緒裡,但卻不想呼救,只想放任自己腐爛、分解,最後消失得無影無蹤,好似不曾存在過。
我的情緒曾經是那麼的低靡,直到我看見了《被討厭的勇氣》——阿德勒思想,我才感覺被重重敲了一記,豁然開朗。
我彷彿看見了本看不清的自己,我打開了另一雙眼睛。我能看見隱藏在事實背後的目的、事件背後的意義。
因此我想要把這個奇妙的經驗分享給大家——阿德勒思想。
內容目錄
為了達到「目的」而莫名情緒低落
大家習慣的思維方式大概都是:我會A都是因為B,事出必有原因。不過阿德勒主張:每一件事情、情緒產生,其背後都有目的,而非原因。
他舉了一個例子:客人在餐廳吃飯,服務生不小心將飲料灑到客人身上,而客人的內心瞬間被怒火填滿,開始對服務生破口大罵。不過仔細想一想,其實客人只要和和氣氣地請服務生幫他處理好,想必服務生也會樂意做的。
那為什麼客人不和氣地與服務生溝通呢?因為客人認為溝通既麻煩又耗費精力,與其如此,不如發一場大火。發火與溝通都能達到同樣的目的——使服務生善後,那還不如選擇最省時省力的作法。
因此,客人是為了達到「省麻煩」的目的,而產生了「生氣」的情緒。
情緒可以收放自如
或許有人會反駁:人們無法控制情緒啊!生氣是無法控制的事情!
阿德勒表示,情緒是一種收放自如的「工具」。
舉例來說,當媽媽對你破口大罵,但主管卻突然來電。這時候媽媽忽然轉換成和氣的口吻與主管聊了五分鐘,掛斷電話後,笑臉消失,又繼續擺回剛剛的那副臭臉,繼續對你破口大罵。
這證明了情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,而媽媽是為了破口大罵、快速達到目的才產生了生氣的情緒。
你是自由的、你是可以改變的
若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確實是這樣的狀況,那麼恭喜你朝自由又更進一步了!
但或許有人心裡正納悶:「那我要怎麼改變?真的有可能改變嗎?」
對此,我想分享一個故事……
在世界上的某個角落,有一個人叫阿明。他已經把自己關在家裡好多年都不出門,即是俗稱的「繭居族」。可是他心裡其實是想要走出去、更想找一份工作,他「想要改變」自己的現狀。可是,他對走出屋外有一種恐懼感,只要踏出一步就會開始心悸。
據說他因為幼年時被忙於工作的父母忽略,在不知道什麼是愛的情況下長大成人。導致他產生了心裡創傷,不知道該如何和人相處,所以才不願踏出房間一步。
心裡創傷並不存在
然而阿德勒卻否定了他所謂的心理創傷,更否定了「因為過去的經驗…所以才變成這樣…」的說法。
過去的經歷無法定義現在的你,我們應該追究的不是「原因」,而是「目的」。
阿德勒認為,決定自我的不是「經驗本身」,而是「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」。經驗本身是中性的,我們是自由的,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要怎麼看待事件、要被過去的經驗影響多少。
那具體要怎麼才能消除、察覺自己賦予事情的意義呢?可以用以下的方法
察覺不真實的念頭
對爸媽在你年幼時並未妥善照顧你,這時你的心底總會冒出許多念頭:「他們對我很不尊重」、「我不值得被愛」等等。
事情本身是沒有情緒、也不代表任何意義的。但我們總會不自覺地賦予事情意義,這時候,我們要質疑這些念頭究竟是不是真實的。問自己:「他們對我很不尊重—-這是真的嗎?」。
任何一個不舒服的感覺都是在提醒你,你相信了不真實的念頭。
反轉念頭:相反的想法也同樣真實嗎?
現在,讓我們反轉「他們對我很不尊重」這個想法,首先反轉對方,再來反轉自己,最後轉到反面,並逐一驗證。
你會發現,反轉過後的事實和原先的念頭比起來,總是更加真實。
- 我對他們很無理,也沒有再需要的時候誠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。需要的時候誠實表達出自己的需求。
- 我對我很不尊重: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哩,並且一直壓抑著情緒,使我越來越抑鬱。
- 他們並沒有對我不尊重:爸媽或許只不過是將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,而努力賺錢也是為了養我。或許下次我能將我想要被愛的需求告訴他們,試著讓他們理解我。
當頭腦想證明自己是對的,總會越陷越深。試著反轉一下念頭,讓內在更接近真實,便會感到非常舒服且平靜。
可以去閱讀我需要你的愛。這是真的嗎? 深入了解一念之轉。
不用成為特別的人,仍然是有價值的
阿明之所以想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,其實最大的目的就是——他希望爸爸媽媽注意他、關心他,爸媽就會小心翼翼地關注阿明。
可一旦阿明走出去到大街上,他就會變成誰都不會多看一眼的「一般人」。於是,就再也沒有人會特別地對待阿明。
他是為了「被當成特別的存在」這個目的,才讓自己產生「不外出」的這個狀況。
我觀察到,當時的我也是基於一樣的目的:我享受大家小心翼翼地照顧我的情緒,也喜歡告訴別人「我有憂鬱症」,然後感覺自己如此地特別。
或許我的人格、過去的經驗可以被分類,但是我真正的本質無法被分類。我可以認定自己就是有憂鬱症,也可以改寫這樣的經驗,讓我的人格更健全、健康的發展。
我的價值從何而來?
你可能會覺得,自己毫無用處、對社會毫無貢獻,是不是一點兒價值都沒有?
但阿德勒主張,我們不以「行為」的層級,而是以「存在」的層級看待別人。
有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爺爺,若以「行為」的層級看待,他可謂是一點用處都沒有,甚至還給家人添麻煩;可若是以「存在」的層級看待,那麼光是他本身的存在,就很值得讓家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。事實上,老爺爺的家人也不會要求他要做出甚麼行為,只要他存在那就足夠值得感激了。
同樣的狀況也可以套用在你身上,你的存在勢必會給某些人帶來價值。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感激,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你的價值!
靜心
若當下能夠察覺,就不會像客人以及阿明那樣,當下未意識到自己的狀態。遇到事情再到產生情緒,對他們而言不過是幾秒的事情。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,是因為他沒有保持警醒的頭腦、沒有關照自己的念頭。
而心情不好之所以會沿許那麼久,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思考和執著拉長了情緒。當壞情緒跑進你的腦袋裡時,你可以觀察他們來了又走。你能體會到讓情緒健康的離開,而不是忘記或逃避它。
那要如何察覺呢?我們會透過靜心來觀照自己的內在。
閉上眼睛,想像自己是第三者那般地觀察自己的內在。你觀察到一些情緒或想法飄到了你的心中,它們在你的心中掀起陣陣波瀾。雖然你感到不適,然而你只是觀察著,並沒有打算要思考或是抓住它們。過了不久,那些情緒又飄走了,而你內心又恢復了一片平靜。
痛苦都是源自於思考,以及未察覺。
靜心並不是發呆,你不會感覺鬆懈,而是一種全身保持高度知覺的狀態。
你永遠是自由的,你不會為情緒所控制。只要你能觀察、察覺、意識、停止思考⋯永遠保持覺知,那你的每一個當下都會是全新的。